近些年來,大棚種植項目在全國可謂是遍地開花,無論是蔬菜種植還是水果種植,搞的風風火火,大棚的興起受到了許多農民的重視,特別是在土地流轉以后,大棚的數量真的增加了很多,它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能讓農村無就業的閑散勞動力找到了“消化”的出路,尤其是北方農村歷來有“貓冬”的習慣,搞起了塑料大棚,大人小孩都有活干,而且投入的勞動力越多,經濟效益就越好。
目前,大棚種植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反季節蔬菜,特別是東北地區,蔬菜大棚成了冬季里增收的最好途徑。
對大棚的種植第一要有長期規劃和短期打算,長期規劃是種什么,短期打算是今年這種菜價高,明年要換種其它菜,以防菜多價低;第二是對品種的選擇,要選產量高,口感好、品質美、抗逆性強的品種;第三要定位你的產品的消費群,是走大眾化還是走高端;第四要有好的營銷策略,是進批發市場、超市,還是直接配送到酒店或體驗式采摘。
但也是幾家憂愁幾家歡,有的賺有的賠,有的建完大棚拿到補貼后直接棄棚不種。但如果要是能做到以下幾點,大棚種植還是有“錢”景的。
科學技術
大棚種植需要有很高的管理技術,也要因地適宜,不能盲目跟風,在不熟悉溫室性能和基本栽培管理技術之前,要先按照原有的老路子,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道路,然后根據當今的科學管理技術,兩者相輔相成,再去闖新路不至于摔跟斗。
吃苦耐勞
溫室的溫度在冬季太陽好時,里面的溫度也能達到40度,而且常年在這樣高溫高濕的環境里,難免有些不適應,所以不要只相中溫室的錢,相不中溫室的活,吃不了這種苦,受不了這種罪只能趁早放棄。
愛動腦筋
誰說種地就不用動腦,其實種地不僅吃力還要吃腦,其實,蔬菜生產,在技術上要比種植糧食復雜的多,而種植大棚的技術難度和集約化程度又要高上一層。但大多數農民都是根據以往種植糧食的經驗來管理蔬菜,或者是模仿別人的樣子逐漸熟練的掌握這門技術。
此外,也要善于觀察市場需求,比如種野菜,北方人喜歡吃蒲公英,南方人喜歡吃香椿、馬齒莧等,也可以種植四季常見的、營養價值高的野菜。目前,市場上種植野菜的還是比較少,需求量相對較大,種植野菜還是有前途的,并且,它的營養價值要比很多蔬菜還豐富,還具有藥用功能。
對于農民百姓來說,暫且不談大棚種植什么有前景,只是考察當下什么東西銷售的比較好,種植效益比較大,就種植什么。大棚種植技術在我國已經日漸成熟,因此現在主要的方向就是提高種植效益,所以大家在種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好大棚的管理工作,保護自己的種植效益,總的來說,對于在家找不到適合自己工作的農戶來說,大棚種植確實是一條有利于農民快速致富的門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