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園區規劃是以農業技術創新為重點,以高科技、高轉化為特征,融現代工程設施體系、高新技術體系和經營管理體系于一體,在實現社會效益、生態效益的基礎上,突出經濟效益,充分發揮園區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。利用已有的農業科技優勢、農業區域優勢和自然社會資源優勢,立足于本地資源開發和主導產業發展的需求,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,在特定地域范圍內建立起的科技先導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。
農業園區具有三大功能:社會公益性功能、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功能。
按示范內容可分為設施園藝型、節水農業型、生態農業型、農業綜合開發型、“三高”農業型、“外向創匯”型園區。
規劃原則
一、園區規劃的任務
根據國家和地區發展和建設的方針與政策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、區域規劃以及園區所在地區的自然、社會和農業發展條件,布置園區體系,保證園區協調發展。
具體包括:
1、科學制定規劃期內園區經濟、社會和生態效益目標;
2、確定園區的性質、規模和布局;
3、合理利用園區土地;
4、綜合部署園區生產、管理、服務、生活等各項建設等。
二、園區規劃的原則
1、前瞻性原則:規劃立足當前,科學預測未來,講求超前性。
2、示范性原則:示范園在經營過程中注重發揮示范作用,以點帶面,從而發揮更大的效益。
3、市場性原則:以市場為導向,科學合理地進行定位,明確功能、類型、特點及其細分市場,有針對性地開發產 品,追求生態環境、社會、經濟的整體較佳效益。
4、特色性原則:在發展定位、經營方式和景觀創造上均應突出特色,增強“生命力”和吸引力。
5、因地制宜原則
(1)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生態類型,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和產品,進行開發。
(2)充分利用原有基礎條件,以減少基礎性投資。
6、可操作原則
(1)功能分區可操作:主題內涵加以區別,連片開發,以保持建設的可操作性;
(2)政策上可操作:將規劃體現于政府的政策和管理體制中,以保證管理的可操作性;
(3)時間上可操作:采用整體規劃、分區開發的序列安排,保證開發的可操作性。
7、可持續發展原則
體現生態可持續、經濟可持續、社會可持續。以“嚴格保護、科學管理、合理開發、永續利用”為指導方針,實施保護性開發,切實做好生態環境和各類資源的保護,從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。
規劃內容
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:研究報告;文本、圖集;規劃說明書;基礎資料匯編四大部分。
1、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:
2、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:
(1)園區所在區域所做的該區域農業園區宏觀布局規劃的成果(如沒有,可以收集相關的文件或導向性政策以及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);
(2)當地農業現狀(生產力水平、技術水平、主要產業等);
(3)各級農產品市場情況(包括地區、全國乃至相關的世界市場);
(4)園區所在地自然條件(包括環境污染程度);
(5)園區所在地社會條件
2、定性與定位: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
(1)園區的性質與規模;
(2)園區的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;
(3)園區的發展階段及每階段的發展目標。
3、發展戰略:內容主要有:
(1)確定實現園區目標的可能途徑;
(2)找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因素;
(3)制定園區發展的戰略。
4、園區項目規劃:主要有6點:
(1)各級市場前景分析與預測;(2)關鍵技術選擇;(3)適用性評估;(4)制定操作方案;(5)投資及運行費用測算;(6)效益與風險評估。
5、園區產業布局規劃
對規劃的園區項目進行合理的布局,以發揮較大效益。工作內容有:
(1)土地利用現狀及利用效益評估;(2)產業關聯程度分析;
(3)功能分析;(4)體現“定性與定位”部分的要求。
6、園區空間布局:主要內容有:
(1)確定若干功能區; (2)確定景觀及經濟軸線;(3)劃定產業帶;
(4)劃定核心區、示范區以及輻射區的范圍;(5)完成功能布局圖。
7、園區土地利用規劃:包括:
(1生產用地規劃;(2村鎮規劃;(3道路系統規劃;(4林地規劃;(5完成土地利用規劃圖。
8、園區景觀系統規劃:包括六個方面:
(1)確定景觀林、防護林以及苗圃的位置;(2)確定適當的景觀綠地;
(3)重新組織園區水系,使之符合生產、交通以及景觀的三重需要;
(4)設計一條或若干條(視園區大小和景點/示范點多少而定)景觀游線;
(5)調整旅游接待設施的位置與數量;(6)完成景觀系統規劃圖。
9、綠色農產品環境保障規劃:
主要包括八個部分:
(1)園區及所處區域環境現狀分析(特別是土壤與水體以及限制性生態環境因子分析);
(2)規劃目標、治理期限以及范圍; (3)環境功能區劃及環境控制目標;
(4)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;(5)大氣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;
(6)固體廢物污染治理與資源化規劃;(7)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;
(8)實施規劃的保證措施與管理對策。
10、園區運行模式規劃
(1)組織與管理模式
(2)園區運行機制:①資金籌措機制; ②土地流轉機制; ③技術支撐機制; ④經營機制; ⑤風險保障機制。